其他
建筑·古建 | 从大明宫的建造史看古人的避暑智慧
近日广东气温已经直逼40°C,而饱受酷暑折磨的人们也迎来喜大普奔的好消息:6月到10月广东地区将发放高温补贴,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。听到这个消息,是不是感觉凉快了点呢?
然而,当我们坐在办公室享受凉快的空调、喝着刚从冰箱里拿出的清凉饮料,还乐呵呵地领着高温补贴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古代没有空调、冰箱的人们,是如何度过盛夏酷暑?
今天,马小良将为大家介绍古人避暑的绝妙方法,文末还有祖传的避暑秘方,包你百试百灵!
盛唐时期的新玩法
唐代的宫殿沿用了前朝的宫殿,由于宫殿选址是根据天文星象决定的,也就忽略了地形的缺陷。
风水上来说是绝佳的位置,但却是长安城里一块地势低洼的地。
所以一到夏天,皇帝跟大臣们就住在潮湿多雨又闷热难耐的环境里。而唐太宗由于征战多年留下的伤病,实在不能居住在潮湿的宫殿里。所以,每到夏天,都要出城避暑。
唐太宗避暑的地方,是一座隋代留下的行宫——九成宫。相传隋朝皇帝杨坚就是在九成宫被自己的儿子杨广所杀。 出城避暑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623年的夏天,当唐太宗再次准备出城避暑的时候,太上皇唐高祖却不乐意了。
原来,唐高祖李渊经历玄武门之变的伤痛后,不想再面对这处亲人反目成仇的是非之地。
但是唐太宗是个完美主义者,他希望在民众心中保留自己孝顺的形象。所以他日思夜想,怎么让父亲和自己都“熬”过这个酷热的夏天。
于是在马周的建议下,工匠们在九成宫的东北方向,建起了另一座避暑专用的行宫——永安宫,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大明宫。
但没等宫殿建成,太上皇李渊就过世了。大明宫眼看要成了烂尾工程。
幸好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女主——没错,就是你们最爱看的那个人生开挂的武媚娘!
看过电视剧《武媚娘》的人大都知道她和李世民还有李治之间那段复杂的关系。等到唐高宗李治上位后,武媚娘和李治再也难以忍受酷热不堪的太极宫殿。再加上李治身体本就孱弱,为了皇帝陛下的健康着想,迁宫一事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。
原本只用作避暑的大明宫成为新的宫殿选址,工程也随之浩大了许多。
施工所用建筑材料要长达半年才能运到现场,工程的浩大只有秦始皇时期没有完工的阿房宫可以与之相匹配。根据史料推测,前来营造的工匠达数十万人。
这么大的工程,由谁来负责呢?
史料并没有对大明宫的设计者进行记载,所以专家们推测是出自营造工匠世家,也是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,负责了这项工程的设计和营造。
▲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,后来官至宰相
▲纪录片里的大明宫
大明宫里的避暑智慧
大明宫中的太液池,又名蓬莱池,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园。它位于大明宫内庭的中心地区。
而含凉殿是大明宫的太液池南岸的一组宫殿建筑,宫殿依水而建,夏天凉爽宜人。
唐代诗人张仲索作诗《宫中乐》:“红果瑶池实,金盘露井冰;甘泉将避暑,台殿晓光凝”,所描述的就是在含凉殿避暑消夏的情景。
在建筑选址上,含凉殿尽量避免了阳光的直射,从而降低热量。
同时含凉殿也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制冷。
当时的“风扇”不是利用电能,而是用水力制造动能——以水转动扇叶,风扇对着凉水吹风,然后形成冷气。
水车宫殿的示意图:宫殿跨河流而建,在宫殿的后坡,一座巨大的水车,源源不断地把河水车上殿顶,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。 工匠们还在大明宫的四檐装上水管,把水引到屋檐上。凉水在屋上循环,四边有水往下淌,形成水帘,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,而且降温效果极佳,达到“座内含冻”的制冷效果,成为了当时的“空调亭”。
“至于盛暑之节,人厌嚣热,乃引水潜流,上遍于屋宇,机制巧密,人莫之知。观者惟闻屋上泉鸣,俄见四檐飞溜,悬波如瀑,激气成凉风,其巧妙如此。”
更有钱的做法是用冰来为凉殿降温——唐代的富豪杨国忠每到夏天,就取大冰块雕琢成假山,放在宴席四周,活像一座“冰箱”。这样他在待客的时候,客人即便喝着酒,也冻得直哆嗦。
能在冰块稀有的唐代用这种方法来降温,确实非常有钱任性。
▲古人采冰图
如今大明宫虽然成为了历史,但西安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大明宫遗址公园。由于含凉殿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宫殿,所以并没有按照重修它的原貌,颇为可惜。
如果能够重建的话,大片的绿植和水域环绕着宫殿,放在今天也是个花园别墅了。
▲含凉殿遗址现状
▲遗址公园对含凉殿的还原画像
即使含凉殿没有得到复原,古人的避暑智慧对现代的设计师们仍有可借鉴之处,值得今人学习、思考。
古人的避暑智慧已经说完,
在此送上说好的文末福利屡试不爽的避暑秘诀——心静自然凉
精选回顾